找到相关内容14282篇,用时20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赵朴初答:印度佛教在它的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哪些重要的阶段?

      赵朴初答:从学说的思想发展来看,可以把印度佛教分为五个时期:第一,佛逝世后约一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时期;第二,在这之后约四百年之间为部派分裂时期;第三,此后约四百年为大乘观学派兴盛时期;第四,此后又约四百年为大乘瑜伽学派兴盛时期,这一时期的后期,密宗颇为流行;第五,最后约三百年为密宗盛行时期。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70310774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在出家菩萨哪些著名高僧弘传佛教?请略为介绍。

      赵朴初答:近代高僧著名人物月霞、谛闲、印光、弘一、虚云等,他们分别弘扬贤首、天台、净土、律宗、禅宗。还有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,提倡僧伽教育,宣扬大乘精义,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...倡导带领下,涌现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人才。他们对我国近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我国佛教自唐武宗毁法(844)以来义学凋敝,达千余年,经过近百年僧俗大德学者的努力而渐起色,这是值得庆幸的。...

    赵朴初

    赵朴初|佛教常识问答|佛教初级知识|佛法问答|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46321086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“阿兰若”的名称,是什么意思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阿兰若(梵语aranya),华译为寂静处,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之总称。阿兰若处华译为远离处,或空闲处,即远离热闹的空闲处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184812420.html
  • 门肃法师答:八苦一“五蕴炽盛苦”是指什么?

    门肃法师答:五阴盛苦,五阴,即色受想行识。阴,盖覆之义,谓能盖覆真性,不令显发。盛,炽盛、容受等义,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,故称五阴盛苦。 五蕴不空,我们的清净自性不能显现,六根就随境而转,贪著外境不得解脱,而生死轮回,我们以一期生命来说,也是由于五阴炽盛而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变化。这种生长、衰老、到病痛以至于死亡的变化过程,对众生来说是痛苦的,因此,才说五阴炽盛是苦的根本。 ------...

    门肃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2678084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海潮音文库云,[佛说众生十二类,不知出何经典,系何十二类。

    问:海潮音文库云,[佛说众生十二类,不知出何经典,系何十二类。   范古农答:十二类生见楞严经。胎生卵生,湿生,化生,有色,无色,想,无想,非有色,非无色,非有想,非无想也。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8074512653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信者一部分不孝逆子,父母亲劝解不听,要用什么方法来改善?(庄庆贤)

    问:信者一部分不孝逆子,父母亲劝解不听,要用什么方法来改善?(庄庆贤)   李炳南答:此亦夙生之因果,父子因缘,本报恩报怨,还债讨债之别。此等事只逆来顺受,遣人常与解说因果,使知怨宜解而不可结。世间名分已定,亦须敦睦伦常,否则又结以后之恶也。

    李炳南

    |析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265313039.html
  • 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“”相关议题之探究——以“有救度”为核心

    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“”相关议题之探究——以“有救度”为核心   [ 作者: 颜建益  【资料形态】硕博文库·中国台湾  【文献属性】[台湾]华梵大学,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,2003年度,硕士学位论文  【出版年代】2004年  【文章标题】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“”相关议题之探究--以“有救度”为核心  【文章作者】颜建益   【指导教师】蔡耀明  【文章页数】205页  ---...

    颜建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763683.html
  • 从黄庭坚悟入“字笔”的媒介看他的“以禅入书”

    从黄庭坚悟入“字笔”的媒介看他的“以禅入书”  陈志平  内容提要:黄庭坚用“字笔”一词概括了他“以禅入书”的主张。黄庭坚“以禅入书”的思想基础是北宋的“文字禅”。“字笔”泛指用笔的微妙,此“妙”乃“心之妙”,是不可言传的内在体验,这就是他书法的“禅”。“字笔”是黄庭坚用“法眼”观照世间万象,从世间万象发现“妙理”并熔铸于他书法的结果。本文结合黄庭坚的自述与后人对他作品的...

    陈志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4358943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一天不念时,发愿时,会不会使念佛间断夹杂?

    问: 一天不念时,发愿时,会不会使念佛间断夹杂? 印光法师答: 纵令一念万念,不妨日起止。若谓不念时,发愿时,便成间断夹杂,便难成办。试问此一心念者,亦曾见色闻声,著衣吃饭,举手动足,与否。若,彼既不间断夹杂,此何独间断夹杂。若无,除非法身大士。然法身大士,端居一处,而现身尘刹。其间断夹杂,将不胜其多矣。心具众理,应万事,岂止佛愿同时而已,约常途修持,发愿当在朝暮。亦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念佛|净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9/20254818112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佛经两句话,"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"是什么意思?

      赵朴初答:这就是说一切法"缘起性空"。"色"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的色,是指物质。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,它相状,它功用,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,所以说是空。所谓空,不是指的色外空(物体之外的空),也不是指的色后空(物体灭了之后的空),换句话说,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一个空,而是"当体即空"。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473910710.html